母婴
孕妈妈经过十月怀胎,平安、健康、顺利的生下了宝宝。在此之后,孕妈妈就要注意自己身体和身材的恢复了。因为在孕期孕妈妈身体发生一些改变,要注意对自己身体的调理和恢复。这个时期,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坐月子。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传统坐月子的很多做法不仅对产妇健康无益,甚至还会带来潜在的危害。那怎样才能科学的进行产后恢复呢?
本文目录
2、充足的休息
3、保持愉悦的心情
4、房间定期通风
6、保持卫生
7、排尿
孕妈妈在怀孕时,身体会发生变化,子宫也会随着发生变化。因为胎宝宝要在子宫中发育生长,再加上生产时会产生宫缩等,同时,生产之后,还会对子宫进行按压,来清理子宫中恶露。所以,要格外注意子宫的恢复情况。孕妈妈可以通过观察恶露的颜色和子宫体下降来判断子宫的恢复情况。
产后恶露排净,是标志子宫恢复好的信号之一。一般在产后4~6周恶露分泌停止,子宫基本恢复正常。如果恶露中有血块、出血量增多或有不好的气味,排出时间过短或过长,则表明子宫收缩不良或有感染,应及时看医生。
生产宝宝的过程,会消耗孕妈妈大量的体力,因此,产后孕妈妈要保证充足的休息,使身体能后尽快的恢复。但也不能总是躺着,适当的下床走动对身体的恢复是有利的。第一次下床,需要有人陪着孕妈妈,防止因体虚、头晕而摔倒,也不要久站。之后慢慢增加活动次数和时间。
产后孕妈妈一定要保持愉悦的心情,因为压力过大,会增加孕妈患上产后抑郁症的可能,因此,产后建议爸比和家人多陪伴孕妈妈,多体贴孕妈妈。
房间要定期通风换气,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可以帮助孕妈妈和宝宝的健康。传统观念是一整个月子期间都把房的门窗关得紧紧的。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产后孕妈妈需要恢复,活动范围小,如果门窗紧闭,空气中就会滋生还能多细菌,在加上呼出的二氧化碳,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中,会让妈妈你有憋闷感,而且还不利于健康。
摄取营养,可以补充孕妈妈生产所产生的消耗,对身体也是有益处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合理、适度的摄取营养。要注意荤素合理搭配,均衡饮食,保证足够的摄入量。不然营养不够,且不说身体恢复慢,就连宝宝所需的奶水都无法保证。且前期要较为清淡些,不要吃刺激性大的食物。
正常的进行梳洗就可以保证孕妈妈的产后卫生,要注意的是恶露排除需要一段时间。卫生护垫要勤换,还要用温水清洗外阴,勤换内衣内裤,以免引起皮肤和私处感染。建议一天更换一次。如果侧切伤口红肿、发热,应尽早咨询医生,及时处理。
产后孕妈妈一定要及时排尿,特别是自然分娩的新手孕妈妈的第一次排尿非常重要。若不能及时排除,易发生尿潴留,会使膀胱胀大,妨碍子宫收缩等。一般产后6~8小时主动排尿,若不习惯卧床排尿,可坐起来或在家人扶着去卫生间排尿。若仍未排出,可利用流水声刺激排尿。若长时间还不能排尿,要尽早告诉医生,及时对症处理。
1.保持会阴部清洁。
每天要用温开水冲洗外阴。产后1周后,可以用温开水坐浴,坐浴的盆要专用。如能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高锰酸钾1克配以5000奄升温开水)坐浴则更好。每天1-2次,每次15分钟。
2.经常洗澡、洗头、洗脚、保持体肤清洁。
产后两三天就可以洗温热水澡,有条件的可洗淋浴,绝不可用盆浴,避免污水进入阴道感染致病。冬天如室温不够,隔两三天可用温热水擦一次身,夏天则每天要洗。每次洗澡后,要更换内衣内裤。头发要常洗,保护头发清洁,梳头发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使头发长得更好。
3.每天,保持口腔卫生。
口腔是消化道的大门口,为防止“病从口入”,口腔卫生十分重要。尤其是产妇在“坐月子”期间,吃的东西多,又吃得好,如果不刷牙漱口,口腔内留有食物碎渣,容易使细菌繁殖,不但会引起口腔疾病,而且对全身健康也有影响。为了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每天早晚都要刷一次牙,每次饭后都要用清水漱口。如果能做到每天早、午、晚都刷牙,就更好了。
健康·科普 | 宝宝换牙时间表,换牙期家长必须储备的最全攻略
人的一生中都要长两次牙齿,即乳牙的萌出和恒牙的更替。什么时候是换牙期?孩子换牙时期要注意哪些问题?出现异常如何矫正牙齿?孩子矫正牙齿的最佳时期是什么?让小编来给你解答一下吧~(841)人阅读时间:2024-05-07宝宝便秘拉不出!宝宝便秘:原因、预防与治疗方法
本文将深入探讨宝宝便秘的原因、预防与治疗方法。宝宝便秘可能是由于饮食不当、生活习惯和某些疾病所引起。本文将为您提供关于如何预防和解决宝宝便秘的全面指南。(664)人阅读时间:2024-02-04孩子消化不良怎么办?解决肠道问题还得是儿童益生菌
假期、美食、胖三斤,是成年人永恒不变的话题,而对于肠胃比较娇嫩的孩子们来说,困扰可就不止“长胖”了。假期里饮食的不节制等原因,本就刺激了胃肠道,再加上开学初期生(936)人阅读时间:2024-02-04中国面临人口挑战,专家提出新方案以刺激生育
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人们开始意识到二孩催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新生人口数量仅为1062万,生育率下降至1.15%。这一数据引发了人口警报,也让专家们开始思考和提出新的解决方案。(786)人阅读时间:2023-11-25